医学院
   
 
 
 
 
  “杏林”院报
当前位置: 首页>>学团工作>>“杏林”院报>>正文
 
医学院三下乡专题 | 攀枝花学院学子调研县域老人自救互救情况:急救能力待提升,社区支持需加强
2025-08-29 17:12  

医学院三下乡专题 | 攀枝花学院学子调研县域老人自救互救情况:急救能力待提升,社区支持需加强

630日清晨,攀枝花南站人员密集。攀枝花学院基础医学院的5名学生组成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小队,带着调研问卷,兵分两路前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、米易县的社区与公园。这支由王云杰、邓凯丰、段磊、史妍梅、阳双辉组成的队伍,正是借着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的契机,计划在一天内完成91位老人的走访,深入探寻县域老年群体自救互救能力的真实状况,用专业知识为基层老年健康服务贡献青春力量。

“奶奶,您知道烫伤后该怎么处理吗?”在米易县某社区,王云杰按照问卷内容仔细地问81岁的李奶奶。李奶奶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当然是涂牙膏呀,家里一直这么做。”但问卷数据却显示,多数老人只知道立即用冷水冲洗。

“这种新旧观念并存的情况很常见。”王云杰看着统计的数据解释,“比如84.21% 的老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,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有限,以前的经验就成了‘不假思索的答案’。”团队设计的问卷涵盖6大维度39项问题,从健康信息到急救技能,甚至细化到独居老人的应急措施。

75 岁以上的老人占了 62%,我们简化了问答流程,让老年人更清楚所问的问题,但得到的数据十分令人着急。”邓凯丰指着统计结果说,“心肺复苏的知晓率只有23.68%,超七成老人不会;海姆利克急救法,近一半人完全没听过。”

图为实践成员在调查米易县老年人对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。邓凯丰供图

在盐边县走访时,一位独居大爷的话让段磊印象深刻:“万一下棋的老友中风了,我只能拨打120,根本做不了其他的处理。”数据显示,57.89% 的老人不知道如何救助中风患者,而中风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.5小时。“互救知识不清楚,很大概率就直接错过救命机会。”段磊感慨道。

图为实践成员在调查米易县老年人对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程度。邓凯丰供图

“您知道社区有急救箱吗?” 在米易县47位受访者中,超六成老人摇头说 “不清楚”。史妍梅根据数据统计补充道:“实际统计下来,只有6.58%的社区配备急救箱,AED(自动体外除颤器)也只在13.16%的社区见过,22.37%的社区啥都没有。”

更棘手的是急救电话的拨打说明。团队成员都记得:“很多老年人说‘知道打120,就是说发生了啥子’。数据里,仅25%的老人能准确描述急救所需信息,42.11%的人‘知道但不确定’,针对老年人多种紧急突发情况就很可能耽误救援。”

图为实践成员在询问盐边县某社区是否配备自救互救资源。段磊供图

100%的老人没参加过急救培训,35.53%的人明确说‘不愿意学’。” 指导老师看着数据分析,“‘记不住’‘行动不便’是主要原因,但背后是社区支持和便利老年人学习的缺位。”

调研中,48.68%的老人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看重急救知识,但 72.37%的人评价社区急救服务“一般”,5.26%表示“不满意”。“很多老年人现在认为自己行动不便,并且到了这个年龄,就想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,不想花时间去学习。”王云杰说道。

临近晚上8点,两支小队回到攀枝花南站,85份有效问卷整齐地叠放在包里。“这些数据统计不只是简单的数据,更是反映了米易县和盐边县的老年人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。”邓凯丰说。调研结束后,团队将向相关部门提交针对老年人面对突发情况的建议,包括增设社区急救设备、开展针对性培训等。“希望能让县域老人知道,遇到突发情况时,不仅有自己能做的,还有身边的老伴,老友和社区能做的。”(通讯员 段磊 史妍梅 王云杰 邓凯丰 阳双辉)

图为攀枝花老年人自救互救调研大队队员与指导教师的合影。段磊供图

|

关闭窗口
 
 
 网站地图 | 返回首页 | 联系我们 | 网站后台 
 

攀枝花学院医学院